顯示具有 都市之眼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都市之眼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

行腳英倫(一)(Travel in the UK)

這一段Blog停滯的空檔時間,進行了兩次三天兩夜與一次的兩天一夜的旅行,已經徒步行腳走踏遍了十個城市,開啟了在英國旅行的開端,這些城市是依旅行的順序分別是London、Cambridge、Oxford、Windsor/Eton、Bath、Cardiff、Bristol、Birmingham、Stratford upon Avon、Leicester,每個城市的自我個性被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,趁這個世紀交替的空檔,整理一下這些旅程的種種喜怒哀樂,也見證英倫百年來的種種悲歡離合,也成為自我反省最佳的明鏡。

城市猶如一個小說、故事書般,述說著屬於他們成長的故事,不同的條件、背景、資源與因緣際會,成就了不同的城市樣貌。我想就人就跟城市一樣,每個人背後都有著一段段故事,如果細細聆聽,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種種驚喜與深刻感受。


倫敦(London),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城市,愛的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、昔日的世紀之都、日不落國的輝煌戰果,各種美好你都可以輕易地享受著所有迄今人類文明的精華:科技、古典、藝術、人文種種的多樣感受,猶如百花筒般讓人目眩神迷,醉心不已,相對的超高的兇殺犯罪率(一週六起刀械兇殺案)、冷漠的倫敦人(絕對沒有人會跟公車司機說謝謝)、昂貴的物價(這個不用我贅言)、交通旅費(公車一上車45塊台幣起跳,1:50計算)、沒有手機通訊的地鐵車站,也不經讓人搖頭不已,居住在一個城市,你可以感受他的美好,同時你也必須接受他的殘缺,沒有所謂完美城市,沒有所謂完美情人、太太、丈夫,古老的訓示言猶在耳,我們只能選擇我們所能接受的所謂城市種種樣貌,然後享用與忍受所有的一切,當然有錢人可以選擇收集各種城市的美好,這當然不是我這種小老百姓可以想像的…。

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

毀滅、重生(二)(Destroyed, and Rebuilt-No.2)
















那時候不同人都對新的都市有很多想像,如圖,三種不同都市的面貌。而最終的版本,似乎也是這三種版本的綜合體,或許也意味著,對新的城市充滿野心的期許。
所以,市中心的所有建築物,最古老的也只有三百多年歷史,卻也奠定了現今所看到都市的基本樣貌,首先,是磚石構造(承重牆系統)。在台灣,在做立面設計的時候,常常看到許多外露樑,成為不可避免的基本線條。在倫敦,由於沒有地震因素干擾,加上百年來的承重牆系統,幾乎看見的都是平整的立面,大面開窗,素雅而厚重的牆體與極盡裝飾之能事的細部展現,成為都市的基本基調。地下一層、地上二至四層的建築類型就此確立。

毀滅、重生(一)(Destroyed, and Rebuilt-No.1)











倫敦在1666年發生了一場大火,幾乎將所有過往的成就一燒殆盡,五天的大火無情的摧毀,現今留下的就只有畫家用油畫記錄當時的激烈慘狀,似乎這樣的毀滅是厄運的開始,但卻相反的,造就了新生的機會。
看看這張圖,在羅馬人統治時期所建造的道路系統,至今仍有許多保留至今,放射狀道路系統下,倫敦成為所有城市的核心城市,當今的倫敦人文、藝術薈萃不無道理。

地理資訊系統(GIS)







這星期去逛了家書店,因為Miss Virginie推薦我有兩的東西很讚,推薦我可以買,第一個是A-Z的地圖,另一個叫Time Out雜誌,原本想下手買,不過考慮前途未知,所以就先收手。在閒逛之餘,看見了英國人整理地圖的觀念,果然相當”科學”,有如拼圖一樣,找到適合的地區號碼,就買那一張。龐大的體系地理資訊調查,似乎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。只是分類之仔細、精準、輕易取得,當下也著實為之驚訝。

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

人/車文化The Culture of Pedestrian and Vehicle






有兩個交通文化是剛來這裡的時候感受最深的,第一是交通規則。通常的紅綠燈是參考用的,可能由於英國小巷太多,尖峰離鋒差異過大,導致所有的行人對於紅綠燈的態度大約分兩層。第一層是如果是車多尖峰時期,大致是仍會遵守交通規則。第二層則是如果車少或者是穿越道路很短時,直接穿越成為大多數倫敦人的選擇。第二個則是人車文化。由於很多地方沒有所謂的紅綠燈,要穿越馬路你要按一個鈕(Wait Button )如圖之後,才會啟動紅綠燈反應。在沒有紅綠燈的地區只要你站在路邊,車子主動停下來讓你通行,過馬路時只要向駕駛示意即可通行,不是一兩個駕駛會這樣做,而是每個駕駛的約定俗成!這對我還真是十分新鮮的體驗,在台灣你知道的,道路的主從觀念是車>人,馬路基本是是為車子而存在的,解決擁塞的交通問題往往是我們考量的第一要素;但在這裡,道路的主從觀念是人>車,人行道空間充分受到尊重,行走在倫敦,對我而言成為一種簡單卻奢華的基本享受。

一樣高級,不同想像-淺談Hampstead城鄉風貌(The best residents , different imagination)

















也許是1666年的倫敦大火吧,一把火燒盡了城市中心,讓在這裡的人們開始不相信木構建築,於是磚造建築成為近百年來歷史級住宅唯一的選擇!加上世界大戰對於英國的各種歷史樣貌的鮮少破壞,導致很多傳統,被忠實的保留下來。

學校所在地是Hampstead這個區域,所謂倫敦人眼中的高級住宅區。於是我開始回想起台灣的所謂高級住宅區的模樣…。天母?信義計畫區?陽明山?當我第一步踏進Hampstead,就被他的恆久感給深深地震撼住!在這裡很少有新的房子,即使新的房子都似乎遵循著某種都市設計準則,讓整體所謂喬治王朝樣式的風格被完整保存。居住品質可以如何被經營,對於每個細節的經營,小到裝飾到整體植栽、地板鋪面材質,大到整體的都市風格,每各地區都有其具有特色的建築面貌,當區域自明性出現時,之前在學校所學的都市設計管制、街區品質塑造,只是亞洲城市在快速發展對自我救贖的自我解套方式吧,在這裡,所有東西都具有恆久感、歷史的味道,由百年所經營的空間、生活方式,對於美學的堅持,對於自我品質的要求,這些恐怕是吃速食麵的亞洲各國,模仿不來的。

鐵窗與招牌,我想是台灣大多數都市面貌的必備的兩個元素,在這裡幾乎不存在,在這裡對所謂保全系統具有高度的信賴,所以即使住在這裡的人身價都不斐,也不見防禦性的圍牆、鐵窗。商店街上的招牌多數為平面式,即使是直立式也都不會阻擋下一家店面,所有的招牌不是木雕就是鑄鐵,鮮少壓克力招牌。加上人行的石板街道、具有古典氣質的座椅、會隨季節落葉的喬木、楓樹,形塑出頂級皇家高級住宅區的氣質風範!加上有文學家濟慈、拜倫等的居住加持,讓空間容器有了實質的文化內涵,成為真正貴族與富豪聚集的高級住宅區,再一次的雋永感讓人難以忘懷!




照片:Hampstead局部街景與空拍航照圖

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

Middlesex University
















這是一個在Hendon附近的大學,學校原則上由八棟建築物所組成,校園內有兩條較明顯的穿越大道,有兩棟新的建築物貫穿整體校園,一為圖書館Shepard Libary、另一為實驗室與演講廳Hatchcroft Building校園風格新舊穿插卻仍具有整體風格。
在整體配置中,首先被觀察到的是圖書館的配置,有別於其他建築垂直於主要面前道路Burrough路的配置方式,圖書館量體一分而為,一較低矮量體依舊遵循著較高的建築則轉了一個45度配置方式,兩量體交錯部分則為其入口,從配置圖來看,這要的動感似乎擾動了整體校園的安定感,產生某種異質衝擊的效果。不過從實地現場探勘後發現,旋轉的45度恰好成為校園廣場意象的端景,讓建築物產生更立體的效果,使得廣場空間更具戲劇張力,遮陽百葉在這裡的設計方式似乎只存在於裝飾功能,實質功能性大於視覺性。而警衛亭在語彙上也或多或少遵循了圖書館量體的方式設計著。
另一棟新的大樓,則是採用幾個傳統與現代的元素交錯配置著:磚、帷幕玻璃、木材、鋼索百葉、灰色窗框有別於這裡一般喜好的白色窗框,建築語彙多樣中,些許混亂卻也似乎達到了傳統與現代融合與自我的自明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