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文化之眼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文化之眼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

西方世界的沈淪(The degradation of west culture)




那天是去年的十二月三十日,我依計畫探訪了Leicester當地的景點,包括一個歐洲最大的戶外集散市場Leicester Market、兩個當地的Shopping Center(他們不叫Mall叫Center),Highcross Shopping Center跟Haymarket Center,你可以想像的人潮洶湧,男女老幼好不熱鬧,除了Shopping Center本身的設計的精緻度再度令人大開眼界之外,其實我對於Shopping Center這樣的商業行為沒有太多的感覺,商業氣息充斥在人心中,慾望橫流沒有止息。其實令我驚訝的是我下一個行程兩相比較的震撼感!下一個景點是當地的最大的教堂Leicester Cathedral,我之前的預想是:有人注重物質生活,也應該有人注重精神生活了吧!結果大出我預料之外的:空無一人!(可以想像如果哪天你去大甲,發現大甲鎮楠宮空無一人,旁邊的購物中心滿滿人潮的景像?)

你可以想像在同一條街道上,一邊的物欲橫流、另一邊教堂的空盪寂靜,之間的反差讓我不經思索,是否物質生活十分富裕的西方世界如英國,對於精神上的寄託,卻也已經不在寄託於傳統的教堂、祈禱這樣的形式,反而寄託在購物、逛街這種淺薄的物質享受,我們老祖宗的「富不過三代」理論,頓時出現在我腦海之中。讓我突然覺得似乎西方世界的發展似乎也走向某一種程度的沈淪了!再來談談耶誕節好了,這應該是個宗教氣味濃厚的節日了吧!慶祝耶穌的降臨,演變至今,變成是大家購物的日子,尤其是Boxing Day更是瘋狂,整個倫敦的購物大街Oxford Street瀰漫著不買會後悔的氣氛,人人喊搶,另一種令我大開眼界的慶祝「耶穌」誕辰的方式!一個國家的興亡衰落,都有如潮水般潮來潮往、四季更迭,這樣的種種文化的觀察,讓我對於「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」這般言論開始產生信心!

怎麼說?畢竟,我們的確擁有悠久的傳統、眾多的人口、勤奮的民族性、高度智慧的基因,要不是近代太多的戰爭、太多的內憂外患,阻擾了我們正常的發展,以我中華文化的質與量,實在沒有理由落後於西方文明甚遠,旅途中,這樣的聲音始終在我腦海中迴響…。

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你很”倫敦”喔!(You are so “London”!)



你很”倫敦喔”-意指不只具有古典氣質還有現代創意。這張照片已經訴說的一切,盡在不言中!

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

歌劇魅影(The Phantom of Opera)

















老實說,看完歌劇魅影的劇情,就只有”灑狗血”可以形容。

一個女演員原本沒沒無名,因為被某不明人士調教之後,突然變成劇院女主角,當然某不明人士(也就是魅影)一定要愛上這個女主角,女主角也一定要有個失散多年的青梅竹馬也要突然出現,當然也是要很愛這個女主角啦!你也知道愛來愛去的戲碼人人愛看。某不明人士因為愛的太癡狂做出了許多激烈的舉動(殺人、裝神弄鬼),女主角擺盪在恩人與青梅竹馬之間,要如何抉擇呢?

原諒我用這麼輕浮而快速的字眼匆匆帶過劇情,這種劇情我想我們的台灣霹靂火應該還更具有戲劇張力,所以重點來了!為什麼人家可以一演再演變成經典?
在我看來有幾個原因:

(1 )音樂:音樂的原創性真的精彩到需要五體頭地磕頭以表感動,可以想像一個簡單的旋律,竟然可以貫穿全劇所有喜怒哀樂,讓這樣的旋律在走出劇院之後,還久久不能忘懷?「簡單即是永恆」,韋伯的音樂做出最好的詮釋了。
(2)華麗感:你所能想像與你想像之外的華麗,被用高張力的戲劇表演、燈光、現場演奏再詮釋,其實我們的明華園也是類似的演出,相較之下,以我個人的觀點,我們傳統戲劇現代化的表演還是很”俗豔”,如何在從”俗豔”到”精緻”,如何走出國際,讓哪天我們的西遊記、白蛇傳也能成為老外爭相到台灣看的經典戲碼,我們的戲劇文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
(3)精準度:在上一齣獅子王已經提到的精準度,在歌劇魅影我也看到同樣的精準度,只不過更具魔幻效果:如何在一個空間中,變化成:室內、室外、海上、上面的人、下面的人、走位…,最後一幕也是經典,魅影坐上一個椅子,因為他已經沒有退路,快速地蓋上布幕,然後一動也不動的僵在那,等到有人掀開布幕,發現只剩一具臉譜!(這已經是魔術了!)
(4)情緒掌握:男歡女愛、幽默、神秘、衝撞、悲傷、魔幻…,這麼多樣的情緒,加上劇院場景、動態有如魔術效果般的道具所營造出多達十多種現場效果,以上的種種陳述可以在三個小時之內一次享受,所以,人們對於已經無法想像可以再怎樣改造的戲碼,開始有人給了它一個名字:經典。

當然劇場的空間本身、建築外觀、服務生的穿著等等,也都反映出這樣的質感,讓不朽灑狗血式的劇情永遠可以用這麼華麗而精緻的方式灑下去。

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

音樂劇是精確科學的展現(Musical is a presentation of precise science.)


















星期三跟一群同學一起去欣賞來倫敦的第一齣音樂劇-獅子王,所上映的戲院其實並不是在倫敦重點音樂劇區Liceter Square附近,反而是接近Temple地區,原票價是53英磅(折合台幣約2600元左右),不過我們拿到半價優惠25英磅(1250元左右)就坐到很好的位置,不過這只是開端。

一進到戲院,規模就差不多跟我們的國家戲劇院尺度差不多,不過老外愛裝飾,雕樑畫棟、鬼斧神工之能事在所難免。也沒有廣播或者是門禁管制,時間一到七點三十分整齣劇從非洲草原的部落歌聲開始,中間穿插的道具、高潮起伏,精準的就像是已經排演了上百遍一般熟稔。從站位、燈光、舞台轉換、歌聲、動物的具體形象展現、道具,都展現出隨時空累積的藝術結晶。看完像這樣的表演,我深深的感受到西方的「理性為本」、「感性為象」的深層文化意涵。如何將一個看似複雜而豐富的文化,藉由理性的分解、步步的經營,經過一定時間的焠煉之後,所真正呈現的深層感官價值。

其實老實說,我個人覺得我們的歌仔戲其實也有類似的表演形式,不過相較於人家音樂劇的精緻度與所有元素配合的完整度,我們似乎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文化本身並沒有良窳,但是是否具有深層的精緻包裝,成了一般民眾接受與否的重要關鍵。整整三個小時的表演,只能用「目不暇給」。這裡絕對沒有什麼Less is More「少即是多」的觀念,有的就是More is More「多即是多」,從頭到尾讓感官沒有休息的機會(除非你打瞌睡),看玩真的只有一個累字可以形容(如果你真的有認真看的話)。

單一的音樂劇,可能吸引的觀眾有限(青菜蘿蔔各有所好),不過當上映的音樂劇多達十幾二十齣時,整體的產業就形成了。這樣的文化事業,我想應該也是耕耘了一段光陰,看看這張劇院分佈圖,就可以知道整個產業的成熟度,難怪,所以人都說到倫敦或紐約,沒有來幾趟音樂劇之旅,就不算來過倫敦了。預告一下,下一個音樂劇之旅:歌劇魅影(Phantom f the Opera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