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星期三跟一群同學一起去欣賞來倫敦的第一齣音樂劇-獅子王,所上映的戲院其實並不是在倫敦重點音樂劇區Liceter Square附近,反而是接近Temple地區,原票價是53英磅(折合台幣約2600元左右),不過我們拿到半價優惠25英磅(1250元左右)就坐到很好的位置,不過這只是開端。
一進到戲院,規模就差不多跟我們的國家戲劇院尺度差不多,不過老外愛裝飾,雕樑畫棟、鬼斧神工之能事在所難免。也沒有廣播或者是門禁管制,時間一到七點三十分整齣劇從非洲草原的部落歌聲開始,中間穿插的道具、高潮起伏,精準的就像是已經排演了上百遍一般熟稔。從站位、燈光、舞台轉換、歌聲、動物的具體形象展現、道具,都展現出隨時空累積的藝術結晶。看完像這樣的表演,我深深的感受到西方的「理性為本」、「感性為象」的深層文化意涵。如何將一個看似複雜而豐富的文化,藉由理性的分解、步步的經營,經過一定時間的焠煉之後,所真正呈現的深層感官價值。
其實老實說,我個人覺得我們的歌仔戲其實也有類似的表演形式,不過相較於人家音樂劇的精緻度與所有元素配合的完整度,我們似乎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文化本身並沒有良窳,但是是否具有深層的精緻包裝,成了一般民眾接受與否的重要關鍵。整整三個小時的表演,只能用「目不暇給」。這裡絕對沒有什麼Less is More「少即是多」的觀念,有的就是More is More「多即是多」,從頭到尾讓感官沒有休息的機會(除非你打瞌睡),看玩真的只有一個累字可以形容(如果你真的有認真看的話)。
單一的音樂劇,可能吸引的觀眾有限(青菜蘿蔔各有所好),不過當上映的音樂劇多達十幾二十齣時,整體的產業就形成了。這樣的文化事業,我想應該也是耕耘了一段光陰,看看這張劇院分佈圖,就可以知道整個產業的成熟度,難怪,所以人都說到倫敦或紐約,沒有來幾趟音樂劇之旅,就不算來過倫敦了。預告一下,下一個音樂劇之旅:歌劇魅影(Phantom f the Opera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